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普遍匮乏 制度建设仍然需提速
日前,北京市提出要在年底前,实现全市45%的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到2015年,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然而,看似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却难以得到许多小区居民的认同。那么,垃圾分类缘何提出多年而应者寥寥?
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
家住西城区积水潭的王大爷说,最近小区正派发一种关于垃圾分类的彩色小册子。记者拿来他的小册子看一下,发现里面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事无巨细,写的很具体。
“小册子很实用很全面。但具体操作时,还是很麻烦。”王大爷说,“可能是年纪大了,每次扔垃圾时我还得跑去看小册子,跑来跑去挺麻烦。不知道有没有这类的宣传片,也许,多看几次我还能记得住。”
在这个小区居委会工作的刘大妈,基本上是小区里最坚持垃圾分类的人。“我在居委会工作,我不坚持就更加没有人坚持了。有时候,一个人的坚持很难,我家组成了一个垃圾分类监督小组,全家相互监督。”她5岁的小孙子也加入到监督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了。
虽然小区里的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居委会发放的,用以分类的垃圾箱和垃圾袋,但居民们还是对垃圾分类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每次扔垃圾时都去瞅那个小册子,多费劲啊。并且那个小册子也不可能整天带在身上啊。如果有天忘了还能把垃圾揣回来分类再扔不成?”一位正在等电梯的中年人向记者调侃道。
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普遍匮乏,有关部门应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能深入人心。
分类配套设施不健全
“虽说这垃圾箱和垃圾袋发了一个星期。但楼下的垃圾运输车还只有一个。我们分了类的垃圾还不是都扔在一个垃圾车里面,那分类还有什么用啊。”不少居民向记者抱怨,刚开始提倡垃圾分类的时候,自己也是满腔热情积极响应。
但后来,居民们发现在运输环节,这些分好类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装,自己做了“无用功”,这件事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如今居民楼的分类垃圾桶,标注有“可回收”字样的桶口漂浮着塑料包装物,桶外还零星散落着有一次性塑料餐盒、矿泉水瓶和一些厨余垃圾。而另外一个标有“可回收”字样的桶内,垃圾种类也是鱼目混珠,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混在一起,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有关部门应该为居民提供完备的垃圾分类设施,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打消居民的积极性,并应向居民公布可回收垃圾的去向,包括材料的用途,还有,卖垃圾材料的钱都去哪儿了?我就是卖废品也是有‘银子’的呀。”一位市民建议道。
垃圾分类需要建章立制
不是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都鲜有问津。在中医药大学家属院内,记者发现,这个小区不仅给每户配备居家分类垃圾桶之外,还在每幢楼道外配备一个分类的可拖运的垃圾箱。一旦装满,就立即更换,避免了分类垃圾不分类运输的局面。
在这个小区进行调查时,一位曾经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成先生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垃圾分类方式。“例如,他们会把装牛奶的盒子,剪开洗干净,叠好整齐等待上门收取。其实,如果把垃圾分类养成习惯,随手分类只是举手之劳。”成先生说,“但是垃圾分类的初期,一定要有导入阶段。要把分类垃圾的标识做明显一点,方便区分。同时,还要做好宣传,不仅要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居民了解哪种垃圾应该丢到哪个垃圾箱里。还要让人知道可回收垃圾是怎么被回收利用了的。”
一家民间环保机构的组织者谢然告诉记者,目前垃圾分类在法律法规层面尚属空白,制度建设尚需提速。并且垃圾分类的实现,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有序推动,而不能“一阵风似的抓”。
然而,看似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却难以得到许多小区居民的认同。那么,垃圾分类缘何提出多年而应者寥寥?
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
家住西城区积水潭的王大爷说,最近小区正派发一种关于垃圾分类的彩色小册子。记者拿来他的小册子看一下,发现里面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事无巨细,写的很具体。
“小册子很实用很全面。但具体操作时,还是很麻烦。”王大爷说,“可能是年纪大了,每次扔垃圾时我还得跑去看小册子,跑来跑去挺麻烦。不知道有没有这类的宣传片,也许,多看几次我还能记得住。”
在这个小区居委会工作的刘大妈,基本上是小区里最坚持垃圾分类的人。“我在居委会工作,我不坚持就更加没有人坚持了。有时候,一个人的坚持很难,我家组成了一个垃圾分类监督小组,全家相互监督。”她5岁的小孙子也加入到监督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了。
虽然小区里的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居委会发放的,用以分类的垃圾箱和垃圾袋,但居民们还是对垃圾分类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每次扔垃圾时都去瞅那个小册子,多费劲啊。并且那个小册子也不可能整天带在身上啊。如果有天忘了还能把垃圾揣回来分类再扔不成?”一位正在等电梯的中年人向记者调侃道。
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普遍匮乏,有关部门应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能深入人心。
分类配套设施不健全
“虽说这垃圾箱和垃圾袋发了一个星期。但楼下的垃圾运输车还只有一个。我们分了类的垃圾还不是都扔在一个垃圾车里面,那分类还有什么用啊。”不少居民向记者抱怨,刚开始提倡垃圾分类的时候,自己也是满腔热情积极响应。
但后来,居民们发现在运输环节,这些分好类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装,自己做了“无用功”,这件事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如今居民楼的分类垃圾桶,标注有“可回收”字样的桶口漂浮着塑料包装物,桶外还零星散落着有一次性塑料餐盒、矿泉水瓶和一些厨余垃圾。而另外一个标有“可回收”字样的桶内,垃圾种类也是鱼目混珠,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混在一起,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有关部门应该为居民提供完备的垃圾分类设施,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打消居民的积极性,并应向居民公布可回收垃圾的去向,包括材料的用途,还有,卖垃圾材料的钱都去哪儿了?我就是卖废品也是有‘银子’的呀。”一位市民建议道。
垃圾分类需要建章立制
不是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都鲜有问津。在中医药大学家属院内,记者发现,这个小区不仅给每户配备居家分类垃圾桶之外,还在每幢楼道外配备一个分类的可拖运的垃圾箱。一旦装满,就立即更换,避免了分类垃圾不分类运输的局面。
在这个小区进行调查时,一位曾经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成先生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垃圾分类方式。“例如,他们会把装牛奶的盒子,剪开洗干净,叠好整齐等待上门收取。其实,如果把垃圾分类养成习惯,随手分类只是举手之劳。”成先生说,“但是垃圾分类的初期,一定要有导入阶段。要把分类垃圾的标识做明显一点,方便区分。同时,还要做好宣传,不仅要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居民了解哪种垃圾应该丢到哪个垃圾箱里。还要让人知道可回收垃圾是怎么被回收利用了的。”
一家民间环保机构的组织者谢然告诉记者,目前垃圾分类在法律法规层面尚属空白,制度建设尚需提速。并且垃圾分类的实现,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有序推动,而不能“一阵风似的抓”。